• 什麼是脊柱側彎?
    • 脊柱側彎有什麼種類?
    • 脊柱側彎有什麼跡象或身體特徵?
  • 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
    • 疾病的自然發展歷程
    • 臨床管理及治療
    • 身體檢查與診斷
    • 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患者的生活素質
    • 治療方案
      • 決定治療方案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
      • 治療方案的總結
    • 定期觀察
      • 觀察中病人的角色與責任
    • 矯正器 (佩戴支架) 治療
      • 接受矯正器治療患者的角色和責任
      • 矯正器的製作
      • 物理治療
    • 手術治療
      • 手術病人的角色和責任
  • 常見誤解及問題
  • 聯絡我們
  • English
    • 什麼是脊柱側彎?
      • 脊柱側彎有什麼種類?
      • 脊柱側彎有什麼跡象或身體特徵?
    • 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
      • 疾病的自然發展歷程
      • 臨床管理及治療
      • 身體檢查與診斷
      • 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患者的生活素質
      • 治療方案
        • 決定治療方案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
        • 治療方案的總結
      • 定期觀察
        • 觀察中病人的角色與責任
      • 矯正器 (佩戴支架) 治療
        • 接受矯正器治療患者的角色和責任
        • 矯正器的製作
        • 物理治療
      • 手術治療
        • 手術病人的角色和責任
    • 常見誤解及問題
    • 聯絡我們
    • English
脊柱側彎知識庫
脊柱側彎知識庫
  • 什麼是脊柱側彎?
    • 脊柱側彎有什麼種類?
    • 脊柱側彎有什麼跡象或身體特徵?
  • 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
    • 疾病的自然發展歷程
    • 臨床管理及治療
    • 身體檢查與診斷
    • 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患者的生活素質
    • 治療方案
      • 決定治療方案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
      • 治療方案的總結
    • 定期觀察
      • 觀察中病人的角色與責任
    • 矯正器 (佩戴支架) 治療
      • 接受矯正器治療患者的角色和責任
      • 矯正器的製作
      • 物理治療
    • 手術治療
      • 手術病人的角色和責任
  • 常見誤解及問題
  • 聯絡我們
  • English

對於側彎大於40度的成長中兒童,以及在成年後側彎有惡化風險的患者(即側彎大於40至45度),建議進行矯正手術。對於側彎大於50度者,無關年齡, 都建議進行手術矯正。

手術的主要目標是透過融合彎曲的脊柱,以防止側彎的惡化。脊柱融合是指把脊柱拉直後將椎骨融合。手術中會植入螺絲和支杆以固定脊柱矯正後的位置。這些植入物由生物相容性材料製作而成,並會安全地留在體內。除了脊柱融合,仍在生長中的患者可以採取植入生長棒的手術,生長棒可以在生長期間延長。生長棒會在患者達到骨骼成熟後取出,並進行脊柱融合手術。此外,還有VBT非融合微創脊柱側彎手術,患者沒有融合脊柱而手術後的活動能力也沒有減少。

手術的目的為:

  • 防止側彎繼續惡化
  • 控制佩戴了矯正器但效果不佳的側彎
  • 改善外觀
  • 減少脊柱側彎相關或姿勢疲勞相關的不適
手術前
手術後

可能影響手術建議的因素:

  • 側彎的大小
  • 受脊柱側彎所影響脊柱的位置和範圍
  • 胸椎平背畸形的增加或減少
  • 骨骼成熟度和剩餘的生長潛能
  • 個人因素

除了考慮側彎的惡化、側彎的大小和美觀問題,患者需要意識到嚴重的側彎可能會減少胸腔內的空間,這有機會導致患者的心肺功能受損。

手術的主要風險包括有神經損傷,感染,植入失敗或融合失敗,側彎復發或出現其他變形,下部腰椎的長段融合也可能加速骨骼退化。

相比於直接進行手術,嚴重的側彎在手術前是否值得做矯正器治療仍需考慮。 於整體平衡、側彎矯正和美觀的角度來講,  矯正器治療對比起在「黃金時間」進行手術並得到最好的結果是考慮的重要方面。讓患者在結果未明的情況下佩戴矯正器的利弊因人而異。骨科專科醫生會詳細地解釋關於手術的風險和好處。


脊柱側彎手術知多D 一 與醫生對談

{6}

目錄

  • 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
    • 疾病的自然發展歷程
    • 臨床管理及治療
    • 身體檢查與診斷
    • 治療方案
    • 定期觀察
    • 矯正器 (佩戴支架) 治療
    • 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患者的生活素質
    • 手術治療
      • 手術病人的角色和責任

此項目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授予的香港大學知識交流基金支持。

歡迎表達你的意見

© 2023 版權屬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所有

歡迎表達你的意見